当前,中国与东盟经济合作需求旺盛,东盟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首选地区,然而,中资企业在走进东盟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。对此,RCEP产业合作委员会主席、中国首席东盟商务专家许宁宁予以了简要分析,并提出有关建议。
许宁宁谈到,中国与东盟已连续四年互为最大贸易伙伴和重要投资伙伴。近些年来,走进东盟的中国企业越来越多,不仅实现了自身在国外的新发展,而且促进了当地经济增长、基础设施改善、产业发展,也为中国与东盟睦邻友好关系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。
许宁宁认为,在中国与东盟经贸合作快速发展的同时,中资企业在走进东盟中遇到了一些问题,其中有的问题是中资企业在经营时自身造成的。
中资企业在走进东盟中应成熟起来
许宁宁指出,中资企业在东盟遇到问题和经营不顺时,首先要检讨自己,要问问自己:
是否在事先进行了认真的可行性研究?
是否事先认真了解了合作伙伴?
是否急于求成而草率决策?
是否盲目照搬了国内经营管理方式用在东盟国家?
是否在广告宣传、用人安排、日常交谈中顾及到了当地人的感受?
是否表现为财大气粗而招当地人反感?
是否本企业产品和建设的工程有质量问题?
是否靠行贿当地官员去“通关办事”?
是否本企业有懂东盟国家的合适经营人才?
是否认真商定经营合同并请信誉好的专业机构把关?
⋯⋯
一个成熟的企业是善于自我反省的企业。
不要让走进东盟太沉重
许宁宁强调,如果是中资企业自身造成的问题,则应尽快改正。中资企业自身造成问题的积少成多,就会让走进东盟太沉重。
中国企业不仅应抓住合作商机,成为区域开放合作带来新商机的分享者,更应是睦邻友好关系的促进者。
在国外,每个中资企业都应该充分意识到:我就是中国形象!并在言行中维护好、塑造好中国形象。
中资企业的言行影响着自身的发展空间
许宁宁的一些东盟国家朋友跟他说:东盟有的国家民众自尊心受到有的中资商人“土豪金式”言行的挑战;东盟有的国家企业很担心中资企业冲击其自身产业和市场,一些中资企业则全然不顾、不懂这种“所在国担心”而高调张扬。
日资企业在东盟行事低调,很少搞大型签约仪式,接受当地媒体采访时,尽量安排公司聘用的当地高管去接待记者,尽量不让当地民众感受到这是家日本的公司,闷声大发财。日资企业是“尽量不让人知道我来了”,一些中资企业是“尽量让人知道我来了”,这会引起当地一些民众担心受到“经济侵略”。
许宁宁指出,中资企业走进东盟,必要的宣传“可以有”,但一定要注意宣传的方式方法和当地人的接受度,毕竟国情、体制不同。
中资企业在东盟经商发展需要当地良好的人文环境,一些中资企业寄望政府予以打造、寄望双方政府通过实施民心相通的举措来打造这一人文环境。政府的作为固然重要,而每个中资企业也都是民心相通的践行者。
中资企业面对来自多方面的挑战
许宁宁谈到,中资企业走进东盟不仅有自身国际经营经验不足、缺乏人才、缺乏经营渠道和信息带来的挑战,也面临着日、美等在东盟企业及其利益集团的挑战,面临着东盟有的国家内部个别对华不友好势力的挑战。
日、美企业在东盟国家经营时间早于中资企业许多年,跨国经营经验丰富,其利益集团有着一定的根深蒂固性,中资企业仅是近些年才开始大规模“走出去”。
日、美利益集团对中资企业在东盟国家实施大项目的干扰甚至是只“看不见的手”。东盟国家有的媒体、非政府组织背后有日、美利益集团的身影。
中资企业在实施经营战略、策略时,要处理好与当地员工、民众、议会、媒体、非政府组织的关系,实施大项目的企业不要仅仅“公关”国家领导人和部长省长。
从长计议,行稳致远
近年来,越来越多的企业家到咨询RCEP产业合作委员会如何有效走进东盟,许宁宁跟他们强调,中资企业走进东盟,与东盟企业合作,需要考虑自身的短期利益,更需要考虑长期的发展利益,从长计议,行稳致远,不能只图一时之利,要确保产品质量、工程质量、服务质量,遵纪守法、入乡随俗,与当地民众和睦相处。
中国和东盟是好邻居、好朋友、好伙伴。企业家应意识到中国-东盟合作的重要性已超越双边范畴,日益成为维护地区和平稳定、促进区域共同繁荣的支撑和引擎。
大处着眼,携手发展
许宁宁指出,当前世界经济形势复杂多变。在中国与东盟的供应链产业链中,有部分产品(如电子产品、服装、鞋、轮胎、光伏产品、钢材、箱包等)与美国、欧盟有关,中国—东盟—美国的产业链具有一定的关联性。
许宁宁建议,中资企业走进东盟时应大处着眼。比邻而居的中国和东盟同为发展中经济体,双方合作潜力巨大。双方企业应继续将彼此发展视为共同的机遇、共同的利益,相依相促、携手前行。
许宁宁先生从1991年开始从事中国—东盟商务促进工作,至今30多年。他结合实际工作写有《中国—东盟历史性互为最大贸易伙伴》《企业家论》等20多本经济学书出版,曾应邀做中国—东盟商务合作报告700多场。东盟十国曾联合授予许宁宁“中国-东盟合作突出贡献奖”。